语言霸权与可能性艺术的思想碰撞:MTI读书分享会第六期圆满举办
2025年5月20日下午,威廉希尔威廉希尔官网MTI第六期读书分享会在图书馆研讨室606成功举办。
本次读书会分享会由24级MTI研究生郭硕同学主持,并特邀硕士生导师程京艳和曹培会作为共读嘉宾出席。此次分享会共读书籍为《巴别塔》(匡灵秀著)和《可能性的艺术:比较政治学30讲》(刘瑜著)。师生们就比较政治、绝对公平、文化认同和语言交流等多个维度展开了热烈积极的探讨。
活动伊始,主持人详细介绍了《巴别塔》和《可能性的艺术:比较政治学30讲》及其作者。
《巴别塔》是语言殖民与身份困境的魔幻书写。作者匡灵秀(R.F. Kuang)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,擅长以东方历史为基底重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。该小说以19世纪牛津大学为背景,虚构了一座通过语言魔力驱动的“巴别塔”。华裔少年罗宾因精通汉语被招募为翻译员,却陷入身份撕裂:其语言能力被殖民体系工具化,而黄种人身份又遭受种族歧视。作品通过“翻译即掠夺”的隐喻,揭露语言霸权如何成为殖民统治的延伸,并探讨全球化时代边缘群体的文化认同困境。魔幻设定(如中文成语触发魔法)与历史细节交织,质问知识生产的权力本质。
《可能性的艺术:比较政治学30讲》是政治现实的理性解构。作者刘瑜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,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与民主转型。本书以“比较”为方法论,构建“民主问责-国家能力”坐标系,将各国政治形态划分为四象限:高民主高能力(丹麦)、高民主低能力(印度)、低民主高能力(阿富汗)、低民主低能力(新加坡),揭示政治发展的非线性和多样性。通过阿富汗民主移植失败、丹麦福利制度等案例,论证“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”——制度设计需立足本土约束条件,而非追求理想化模板。
随后,程京艳教授分享了阅读书目推荐理由。她指出,《巴别塔》是跨文化交流的经典书籍,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评价较高,书中结合了语言权力、文化认同等主题。书中还涉及语言和语义的不同,尤其是通过魔法设定展示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翻译问题,与跨文化课程和翻译实践密切相关,适合翻译和跨文化研究者。而《可能性的艺术》语言风格诙谐、友好,阅读门槛低,适合学生。该书内容融合文化、制度、民族性格等多重因素,避免单一决定论(如地理、信仰决定论),可为阅读者提供宽广视角。
同学们围绕两本书展开热烈讨论。当提到“巨大灾难催生观念变革”时,有同学指出:唐朝安史之乱死了三分之二人口,为何没诞生《社会契约论》?我们开始反思:或许不是灾难本身,而是灾难中不同文明的碰撞,才是观念迭代的火种。就像《巴别塔》里魔法与霸权的对抗,疼痛催生了觉醒。关于种族歧视的讨论最激烈。接着有同学也讨论了启蒙、种族歧视等话题。提到了启蒙的重要性,认为观念的变化是稳固的基础制度。然后通过对比唐朝和欧洲的灾难,指出中国人在每个朝代末都遭受了大量人口损失,但仍然没有觉醒。另外,讨论了国家能力和民主问责之间的关系,以及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。通过对比丹麦和布隆迪两个国家,阐述了国家能力和民主问责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。
本次读书会通过文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对话,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、权力与文化认同的复杂纠葛。师生们从理论探讨延展至现实关切,既触及政治制度的深层逻辑,亦直面文化冲突的个体境遇。威廉希尔威廉希尔官网通过MTI读书会活动,使得学生们在经典阅读中锤炼批判思维,在文明对话中拓展全球视野。
图/文 李锦瑞、郭硕